投資者關系
- 首頁
- 投資者關系
甲子南鋼,風華正茂。
2018年4月22日,在全球制造業盛會——漢諾威工博會上,南鋼董事長黃一新和世界制造業同行分享智能制造的發展最前沿技術進化成果,并接受新華社采訪,介紹南鋼智能制造的內生式發展和外延式發展的推進路徑。
這是經歷60載發展的新南鋼發展新材料、綠色環保、智能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板塊的場景之一,是新時代的新南鋼踏上打造鋼鐵+新產業雙主業格局新征程的新起點。
強國之基,南鋼擔當
鋼鐵是現代工業的骨架,是不可或缺的戰略性基礎工業品,鋼鐵改變了世界,也促進了整個時代的發展。南鋼,因“鋼鐵報國”而生長,由“鋼鐵強國”而發展。南鋼,是1958年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布局的全國鋼鐵行業18家地方骨干企業之一,江蘇鋼鐵工業搖籃。
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煥然一新的南鋼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及各項工作部署,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努力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強化政治擔當,滿懷信心奮斗新時代,堅持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義,圍繞“一體三元五驅動”戰略,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打造“雙主業”相互賦能的復合產業鏈新生態,與南鋼全體干部職工再創南鋼美好未來。
“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國之重器必須立足于自身。”南鋼將在現有信息系統基礎上,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以及智能優化模型等技術,構建集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決策、智能互聯于一體的智慧生命體。2017年,南鋼參與的8個創新項目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熱軋板帶鋼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Ni鋼領域專利獲得中國知識產權領域最高獎——中國專利獎;主持制定了“復興號”高鐵用彈簧鋼盤條國家標準,等等,標志著南鋼重點新產品、新技術進入國家級創新前沿陣地。
提高政治站位,走在正確的政治軌道上。南鋼將以“為職工創造美好生活”為使命,不斷提高職工待遇,提供施展才干的舞臺,形成績能高效、生機勃勃的命運共同體。南鋼將進一步豐富和優化全員合伙人制度,堅持效益分成制度,探索試行各種股權激勵模式,讓廣大職工成為企業的合伙人,形成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享成果的良性機制,讓每個職工在企業發展中更有獲得感,讓南鋼大家庭更加和諧美滿。
大國重器,南鋼智造
進入新時代,作為新材料發展的先鋒力量,高性能鋼鐵產品逐漸替代傳統低端鋼鐵產品,成為鋼鐵行業發展的主流。南鋼始終聚焦國防、高鐵、海工、新能源、核電、石油石化、工程機械等重點領域研創產品。南鋼是國內僅有的兩家軍工四證齊全的鋼鐵企業,是國防裝備用鋼戰略供應基地。
世界上海拔最高、跨度最大、國內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免涂裝耐候鋼橋梁———拉林鐵路藏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開采“可燃冰”的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一號”,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最先進第三代核電全球首堆示范工程“華龍一號”等大國重器的代表工程、中國高端制造的重要象征,南鋼是這些重大工程關鍵材料的重要供應商。
全球第一的1600噸汽車起重機、世界第一66米水泥泵車、國內巨型水電站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世界等級最高的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復興號”高速鐵路彈條、復合橋梁鋼建造的五峰山長江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都有南鋼“雙錘”產品的身影。
經過60年的砥礪前行,南鋼已成長為業界知名的千萬噸級特鋼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亞洲質量獎”“中國最佳誠信企業”“全國質量獎”“全國用戶滿意企業”等榮譽。2017年在全國103家鋼鐵企業競爭力評級中,南鋼被評為最高等級“A+級競爭力極強”企業之一,在首屆中國鋼鐵企業品牌排行中被評為“十大卓越品牌鋼鐵企業”。
轉型升級,南鋼創造
被稱作“制造業糧食”的鋼鐵,在中國進入制造業大國時代后一躍成為引人注目的經濟“風向標”。與此同時,結構調整也幾乎成為鋼鐵業內的最大共識。鋼鐵大國將在“機遇與挑戰”的交叉地帶找到向鋼鐵強國轉型的路徑。
人們在思考鋼鐵企業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要形成什么樣的新模式。在過去的2017年,中國鋼鐵“去產能”為化解全球鋼鐵產能過剩做出巨大貢獻;鋼鐵行業積極探索智能制造升級方案等被列入世界鋼鐵行業10件大事中。
鋼鐵行業轉型升級,核心在“智能化”和“綠色化”。綠色化是企業生存的保障線,智能化是企業發展的制高點。在互聯網+時代,南鋼找到了一條綠色、智能的轉型升級之路。南鋼將以精益創新研發體系為抓手,全面推進工藝技術創新、產品及材料創新、檢測分析技術創新和用戶連接技術創新。
南鋼工業互聯網建設全面整合采購、銷售、金融、物流、技術、運營等多方資源,推進資源與信息的互聯互通,增強用戶和相關方全過程體驗。南鋼在行業內的特色是基于互聯網的“JIT+C2M”新模式。
JIT —Just In Time,C2M—Customer-to- Maker,JIT+C2M是制造端以用戶為中心,在保證準時制和高效率前提下,規模化柔性化制造,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并通過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等“2Link”技術,實現與用戶直接觸達交互,不僅是服務我們鋼鐵的一級下游用戶,而是要到用戶的用戶,到消費使用的最終端,比如供高強鋼、耐磨鋼給工程機械公司,他們造的挖掘機,又賣給了礦山在使用,南鋼的服務就要延伸到礦山,關注到礦山的技術需求和零部件更換需求,最終構建價值鏈增值的C2M生態系統。這個新模式的推進,在南鋼是一場“生產流程革命”,更是一場 “經營理念革命”,因為鋼鐵是流程型企業,既有化學變化,又有物理變化,柔性化非常難,服務還要到C端的C端,南鋼主要通過推進全流程智能制造和多方協同服務,原來客房戶多是規模化訂單,一只船最多2000個規格左右,現在為客戶供應的鋼板像裁布一樣按張供給,一個規格可能只有一兩米長,滿足了客戶的個性化要求。
數字化連接、智能化交互、自動化交易。這些是南鋼基于智能制造的“JIT+C2M”新模式的新景象。未來南鋼將更多關注相關方的互聯互通,加快打造協同制造、協同服務云平臺,共創全球智慧生態圈。
產城融合,南鋼創新
2015年6月2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同意設立南京江北新區的批復》,正式批復同意設立南京江北新區。南京江北新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中國第十三個、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
南鋼這一輪轉型發展戰略部署,是緊緊圍繞南京江北新區建成“新南京發展的新龍頭、現代化國際人文綠都的標志性區域”的定位而通盤考慮的。“南鋼要深度融入江北新區,必須跳出過去的產業發展思維,最終實現從鋼鐵到材料、從生產到服務、從企業到產業、從一元到多元、從單一到平臺、從國內到國際、從規模到效率、從自動到智能、從黑色到綠色的九大蛻變。”南鋼董事長黃一新表示,“南鋼要借助轉型推進產城融合,形成共生共長、共創共榮的協同效應,將從產業融合、總部經濟、資源環境和社會民生等方面,努力做到創新能力、發展質量、企業活力、優勢特色的‘四個領先’,主動與南京市和江北新區的戰略布局進行高效對接,努力成為‘產城融合’的典范。”
在江北新區南鋼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圍繞江北新區“三區一平臺”的定位,一系列變革正拉開大幕。進入“十三五”,南鋼以“創建國際一流受尊重的企業智慧生命體”為企業愿景,砥礪建設國際知名的中厚板精品基地、國內一流特鋼精品基地、國內領先的鋼鐵復合材料基地和國防裝備用鋼基地,在實踐“彎道超車”的同時,著力打造五個“雙輪驅動”新動能:一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雙資本驅動,二是鋼鐵業與新產業的雙主業驅動,三是智能與綠色的雙創新驅動,四是物質和精神的雙文明驅動,五是企業發展與相關方滿意的雙共享驅動,推進“換道超車”“開道超車”,重構南鋼競爭力版圖。
新時代,鋼鐵+新產業“雙主業”發展新格局在南鋼業已形成。南鋼2016年3月組建新產業投資集團以來,旗下已匯聚20多個圍繞鋼鐵平臺,向新材料、綠色環保、智能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和現代物流等鋼鐵上下游和相關產業鏈延伸,形成鋼鐵產業生態圈的新興企業、平臺。南鋼正積極推動新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并下大氣力盡快培育一批能夠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引領未來科技變革方向、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創新力量。
“幸福和美好未來不會自己出現,成功屬于勇毅而篤行的人。”進入新甲子的新南鋼,將推進戰略、組織、經營理念、創新體系、企業文化等“五個再進化”,實施相關方滿意度、智慧轉型、品牌提升、軍民融合、國際發展等“五個再聚集”,爭創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產業運營與金融資本融合、環境提優產城融合、核心競爭力、價值創造等“五個再領先”。南鋼將以更深層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開放、更加全面的創新,通過人的全面發展,激發發展活力和創造力,贏得高質量發展的主動、率先、引領。
未來南鋼,將成長為鋼鐵行業轉型發展引領者,做世界級智能化工業脊梁,打造成為千億美元估值(市值)的全球化高科技集團。 這是與城市共發展、共榮耀的新南鋼。
黃一新
南鋼董事長黃一新,研究員級高工,江蘇智能制造聯盟理事長、歷任南鋼研發中心主任、副總經理、總裁、董事長,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鋼鐵行業勞動模范、全國用戶滿意杰出管理者、全國兩化融合十大領軍人物、江蘇省五一創新能手、江蘇省技術能手等榮譽。 黃一新,深耕鋼鐵技術與經營,深諳鋼企戰略與管理。他提出了南鋼打造企業智慧生命體的創想,主導推進的JIT+C2M平臺建設,先后獲得全國“工業企業質量標桿”稱號,被工信部《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年~2020年)》列為個性化、柔性化產品定制新模式,和華為一起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家企業代表在工信部全國兩化融合總結會議上做經驗推廣,獲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在國務院第四次大督查中被認定為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典型,入選工業互聯網架構白皮書和全國鋼鐵行業2017年度十件大事,并列入“互聯網+”中央預算投資計劃。
大國重器組圖(三聯張)文字說明:南鋼產品用于“藍鯨一號”、“華龍一號”、藏木特大橋等大國重器建設。
圖源中國冶金報。